该版块从当下人类面临的新情况出发,在忖量科技发展、语言同化带来种种变革契机的同时,面向未来展开想象。其中多位艺术家有跨学科背景,她们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憧憬着未来的工作模式。沈采的作品记录了线上会议如何作为一种新常态的社会工作方式,打破了空间与地域对交流的束缚;王凝慧的作品将古老科技与前沿科学并置,探讨跨越时空的科技变革如何成为人类进步的助推力;王美佳用数字技术提供一种作用于视知觉的艺术语言,通过光影和抽象元素的闪现与折射,缔造出一个超越一般经验的时空体验;李韵霆的《第二语言》设想了一种人们在未来世界可以无障碍交流的全新语言,通过这种语言的训练,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语言互通的社会,从而推动一个和谐与相互理解的未来。
这些艺术家的工作首先基于严谨的、科学的计算,同时也被想象与诗意所环抱。
王凝慧
[加拿大/美国/中国]
关键词:具体化、物质性、形而上、宇宙、科学
王凝慧,出生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现生活、工作于美国洛杉矶市和中国上海市。200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曾荣获多项加拿大艺术委员会和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奖项资助。目前在上海纽约大学任客座助理教授。她还是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户外展览平台“The Magic Hour”的联合组织者、独立出版平台“Nonsensical”的创办者。王凝慧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她结合科学、技术、神话和精神的视角,洞察物质能够如何体现存在的本质。
“我的工作始终围绕着这样一句诗文展开:地球正朝着太阳垂直落下而正好错过它。通过研究和访问地质景观及古迹和科研技术设施——阿拉斯加迪纳利国家公园、青藏高原、圣安德列斯断层、北极圈、基纳巴卢山、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生物圈二号、甚大天线阵、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和玛雅金字塔,我考察了自然世界的不可思议之处。利用敏感植物、苔藓、化石、陨石、金属、水蒸气、热、风、蜂蜡和其他可变质物质,我的作品探索了雕塑形式的物质意识。”
张潇月
[德国/中国]
关键词:探寻、构建、消减、重建
张潇月,出生在中国陕西省榆林市,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市。201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2016 年就读于慕尼黑美术学院。2019 年毕业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20年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她曾参加过波兰、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多个驻地项目,并于2019年荣获Hogan Lovells艺术奖第一名。张潇月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她的作品由跨文化、跨媒介展开,尝试以“人类观察员”的身份对人类共同命运探寻、思考。
“‘生命线’是我201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一个长期项目。其纹理来源于我们每人掌心的纹路——生命线,我尝试用水、火、灰尘、光线、触觉等方式改变空间,追寻意义。2015年,我漆黑了整个玻璃房,让这条线变成了穿过玻璃的光,名为‘生命的光’;2018年,我用水在地上画出四十分钟就消失的生命线,命为‘蜉蝣’;2019年,我用胶带在地上粘取观众脚底的灰尘,这条线在一年后随着磨损消失殆尽,名为‘西西弗斯’。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是 2018年的部分,表演者传递着掌心的火焰,直至熄灭,我将它名为‘烟火’。”
沈采
[中国/美国]
关键词:人机共生、数据写生、虚拟镜像、新人种、毫无例外
沈采,出生在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市和美国纽约市。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沈采是一位赛博格(Cyborg)艺术家和跨学科艺术家。她以图像、绘画、装置的形式来编写世界“代码”。目前,她较多关注兼具人性和机械性的创作,她被这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和不可定义的部分吸引。“《毫无例外》是我被裹挟在从天而降的灾难中的一些思考。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始网络授课和线上会议,在一次次的通过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与他人进行间接的视线接触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我看到的‘他或她’是否是真实的‘他或她’?很显然,通过线上的连接,我们在共享一段时间,所以‘他’ 是一个现实世界活着的人,然而通过编程所解码的‘他’的影像不过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二进制代码。因此,我在创作中,将视角投放在‘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
王美佳
[美国/中国]
关键词:情绪化、力量、心灵与身体、自我评估、冷静
王美佳,出生在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现生活、工作于美国芝加哥市。2010年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她曾荣获纽约艺术珠宝橱窗展示优胜奖、伦敦MTV音乐电视台作品提名奖。王美佳是一位视觉艺术家、设计师。她以实验影像来讨论身体、意识和潜意识,这其中的偶然和不确定是关键所在。“我希望通过这件实验影像在开阔的空间里制造一种亲密的感觉,也许数字世界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交流,从而使来自远近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生发出融合的可能性。影像中行为动作视角的转变震撼人心,我试图将匪夷所思的切面重组,以应对我们在荒诞的世界中去寻找现象之外的本真。”
骆佩珊
[英国]
关键词:装置、移动影像、视听、多媒体、多声部、沉浸式、参与式
骆佩珊,出生在英国。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市。1994年毕业于利兹大学,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利兹大学,获女性主义和视觉艺术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东伦敦大学,获艺术博士学位。目前在伦敦艺术大学去殖民化艺术学院任当代艺术教授和院长。她曾荣获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艺术基金、艺术人文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基金。她近期的研究著作被收录在《去殖民艺术史》中。骆佩珊是一位艺术家和作家。她的艺术实践范围包括动态影像、装置、声音、表演和文本。“作品聚焦于撑杆跳这一运动项目,我将其视作人类尝试抵抗地心引力、向上去够、腾空而起的欲望。在比赛当中,运动员必须不断拔高标准——对于撑杆跳运动员来说,的的确确是这样的。《轻盈》追踪拍摄两届奥运会参赛者、英国撑杆跳运动员凯特·丹尼森,以及刚刚开始运动生涯的撑杆跳年轻种子选手逾18个月。这件作品考察了这一复杂事件的节奏与心理学——其训练周期与比赛,不断回溯过去与现在以预估未来。《轻盈》在三屏间移动,追踪着运动员各种准备工作及不同动力中的细微差别与相同之处。”
李韵霆
[加拿大/奥地利 ]
关键词:复调、具体、对话、推测/想象、流动
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现生活、工作于奥地利维也纳市和加拿大多伦多市。毕业于荷兰鹿特丹的兹维特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她于2010年创办了集体阅读组织“Read-in”,后于2016年联合创立了探索科幻叙事的研究项目“Shattered Moon Alliance”。李韵霆的艺术创作通过美学进行哲学探究。她的兴趣点在于:自我危机以及对集体的渴望是如何在文化语境的基础上被感知和体验到的。“《第二语言》以一种科幻故事的方式开始:在未来,我们都将学习第二语言,语种随机分配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我没有自己写出这个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工作坊,邀请其他人和我一起想象和推测这个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复调的音乐结构,我借鉴了我演奏巴洛克钢琴音乐的经验,作为一个聆听、解读和阐释的重叠过程,来探索通过语言实现归属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