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块 记忆/迁移

该版块以生于深圳、现居美国的艺术家刘北立创作的、系着缝衣针的千条红线作品《惑/归(深圳)》作为开端,牵引着观看者的目光与思绪一同进入海外华人的记忆之旅。刘北立作品中的缝纫针线既是女性传统工作身份的象征物之一,同时也代表了故土始终牵挂着、联系着她们在海外的灵魂与命运,形成了她们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对这种迁移记忆的探讨,首先是宏观的,靳华和关庄的两组摄影作品,以人类学考察作为工作方法,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土地的角度出发,通过切片式的观察,反思迁徙与故土、地景与人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还有更多的探讨是基于个体记忆的,张亦飞在展厅中再造的海外中国传统建筑模型,以及郭钰铃和毛羽丽对中国饮食与中餐外卖的演绎,是较为典型的中国移民生活的集体记忆,她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手段将各自的家庭史、社区史转化为可共享的共同遗产。

这些艺术家的工作是在发掘和整理历史,同时也是在重新编织与书写。
 

刘北立
[美国]

关键词:物质性、艺术劳动、女性关注、适应力、希望

刘北立,出生在中国吉林省,1995年移居美国,现生活、工作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1992—1994年就读于深圳大学。2001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Leslie Waggener Endowed Professorship 终身正教授。她的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广泛展出,包括中国、挪威、芬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美国等。她曾荣获多个荣誉奖项,2008年她被授予旧金山市长奖,以奖励她对中美文化交流的贡献。刘北立是一位综合媒体艺术家。她以时间及过程为本质的装置艺术注研于文化的特性与重叠、瞬时或持久、冲突及融合。

 “在《惑》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我描绘了中国传说中自出生起就把恋人们的脚踝捆绑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红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根线把他们拉得越来越近,直到他们克服距离以及社会和文化上的隔阂,最终找到彼此。这件作品的概念框架关注的是不论我们有怎样的文化和社会差异,也不论我们来自世界的何方,我们人类对联系和归属具有普遍的、基本的渴望。”


关庄
[英国]

关键词:环境、装置、人类世

关庄,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市,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市。1994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政治学和现代史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英国苏格兰斯特林大学,获通信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目前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围绕“想像性旅行”这一概念攻读博士学位。关庄的艺术创作围绕着延展性和象征性的摄影实践概念展开,她通过二维和三维的雕塑方法来进行拼贴和蒙太奇。

 “‘人类世场景’探讨了建筑环境与地层。在我看来,难以分解的人工制品收纳库佐证了人类影响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过去与变化的标志。极其大型的墙面摄影全景图将伦敦消失不见的建筑图像与从城市中收集来的当代物品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结构与建造装置则令人想起考古学堆叠的图纸和层次。摄影和雕塑元素的比例、层次及体量各不相同,相互增补和削减,成为对地层—时间关系之体量依赖性的考察。”


靳华
[加拿大]

关键词:沉思、反思、瞬时、氛围、精神

靳华,出生在中国河北省,现生活、工作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2012年毕业于加拿大艾米莉-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摄影系,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艺术系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她曾荣获温哥华视觉艺术市长奖(2012年)、第37届Baie-Saint-Paul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最受欢迎作品奖(2019年)、蒙特利尔艺术委员会第一届视觉艺术多元文化奖(2018年)等奖项。靳华是一位摄影艺术家,她从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寻找灵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和反思。

 “十九世纪初,第一批苏格兰移民到达这里的时候,Dundee是一片无人居住的野树林,为了农耕和生存,一代移民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把这块土地开垦出来,从此人类从自然手中占据了这块土地的主动权。世事变迁,两百多年后,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再次改变,这个小镇的某些地方又慢慢回到了自然的手里。这个项目意在把人类和自然同时当成主角,回忆他们共同经历过的过去,追寻它们在历史里遗留下的痕迹,并呈现两者之间的关系。Dundee这个词在苏格兰盖尔语里有两个意思,Dun 是城堡,意指人类渴望永恒的愿望, Dee是苏格兰的一条河,水流意味着不断的变化。所以Dundee这个名字是一个悖论,一个人类试图抵制变化和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悖论。”
 

张亦飞
[加拿大]

关键词:社区遗产、参与式设计、游戏化、建筑3D扫描、中国城艺术作品

张亦飞,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基奇纳市,目前生活、工作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2011年毕业于麦吉尔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帕拉乌姆工作室(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和瑞士苏黎世)任首席建筑师,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瑞尔森大学创意学院任助理教授。张亦飞是一位建筑师,她的作品探讨了建筑记忆、遗产和身份,她试图通过东方的视角来挑战西方对记忆和遗产的理解。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社区对自己社区的未来所发出的声音往往没有被较多关注。这件作品尝试以多伦多一处中国城的建筑遗产为出发点,用艺术和技术创造一个平台,让公众和社区参与到对这处建筑未来的设想当中。我希望通过社区的参与,来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做出贡献。”
 

毛羽丽
[英国]

关键词:俏皮、诚实、诗意、女性、震撼

毛羽丽,出生在英国西米德兰郡斯托尔布里奇市,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市。1994年毕业于布莱顿大学,获艺术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她曾于1999.2002年管理英国华人艺术家协会。毛羽丽是一位跨文化艺术家。她基于作为海外华侨的家庭经历来进行艺术创作,她的作品常通过讨论女性的角色,来表达对女性奉献的致敬。

“《微笑服务》是《毛羽丽之家》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少年时代的我的焦虑感。当时,我的朋友周末去舞厅时,我只能在餐厅柜台后工作,这让当时的我的内心多少有一些恼火。我希望从我的角度去讲一个故事,探讨我的身份。

《我识得的全部中文》是我制作的一份极简中文的“清单”。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曾教会我一些基本的中文,以便我能够明白顾客下的订单。我使用了儿童课堂上的一种形式,将明亮的颜色运用于字母表上。当我展示这件作品时,它看似是幽默的,但其实它也记录了我的童年。”


郭钰铃
[美国]

关键词:遗产、语境、怀旧、阐释、烹饪

郭钰铃,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市,现生活、工作于美国纽约市。2008年毕业于德克萨斯州乔治敦西南大学,获陶瓷艺术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2021年她与作家艾娃·秦共同创立了关注亚太裔的妇女、非二元群体和老年人的“自卫姐妹”组织。郭钰铃长期为散居在美国的亚裔同胞创造作品。通过在离散的语境中创作,她尝试在雕塑作品的形式性与互动食物表演、群体合作项目以及创作之间建立联系。“《中餐美式烹饪》是一系列印刷拼贴作品,关注北美烹饪文化的一个特定部分:20世纪下半叶为西方读者印制的中餐烹饪书。这些图片和文字节选自 20 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出版的经典烹饪书,部分来自我的家族收藏。有的是那个时代对异域美食的营销推广,有的是对‘世界上最古老文明’所采用的原料、传统和节日进行的更具教育意义的考察。即使在今天,‘传统’美食也会引发出有关本真性、挪用和身份的挑战性问题。这个项目邀请观众进入有关我们与烹饪书、家庭食谱之间关系的对话,以及如何通过图像和文字来传达味道。”(合写作者:艺术史学家米堤亚·法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