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唐诗后著

《碑林—唐诗后著》

装置艺术

设计于美国纽约,制作于中国西安碑林石刻工作室

创作日期 1993 - 2005年

《碑林—唐诗后著》由50块石碑组成。每块碑尺寸为 110cm x 190cm x 20cm (75英寸长 x 43.5英寸宽 x 8英寸厚),重 1.3吨。

石碑的历史渊源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碑林。碑林是中华文明的一部灿烂的史实与史诗。她也是一个精彩而丰富的博物馆。她集历史、文化、艺术和技术于一体。而西安碑林是其中辉煌的典范。位于西安市三学街的西安碑林,收藏了大量石碑和石雕,堪称书法艺术宝库。 
韩建缩建长安城时,就把已处于城外的唐代《开成石经》等石刻,迁到新城之内。公元1103年,北宋京兆知府虞策,又将《开成石经》等唐代石刻和其它碑刻,一并迁于碑林现址,并大兴土木,使碑林初具规模,石刻藏品也不断增加。明朝中期,这里碑石数量相当多,碑林之名便正式出现。现在西安碑林已改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内收藏汉代到民国的碑志、石刻共一千多块,包括《三藏圣教序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珍贵碑刻。颜真卿、柳公权及于佑任等书法家的真迹,也可在此一览无余。

石碑的历史渊源之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精美的石刻以记录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名作。闻名于世的西安碑林即位于中国的六朝古都西安。这些石碑记录着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的真实可靠的书法真迹,包括篆、隶、楷、行、草书等各种各样的碑刻。它们不仅是用作墓碑,更重要的是石碑是中国艺术史上倍受赞誉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西安碑林还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大小事件。自元代宣纸被发明之后,人们便以宣纸和墨发明了精湛的石刻拓片艺术。因为拓片艺术的发明,石碑上完美的书法石刻艺术才得以广为流传。人们又把精湛的拓片艺术中国画的单片和立轴画,或装订成书。因此,多少朝代以来,中国人从这些拓印而成的书籍或画册中得以学习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精湛的拓片亦成了学习古人书法艺术的范本。因此,它们被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视为极为珍贵的史料。时至今日,除了在博物馆保存下来的书法真迹原稿之外,历史上很大一部分重要的书法艺术作品唯有在一些精致的拓片上窥见其当初的艺术风味。许多原始而珍贵的书法手稿已经失传,但这些精雕细刻的书法石刻却千古犹存。

石碑的历史渊源之三: 
遗留至今的珍贵石碑多为来自于著名书法家的文章手迹,皇族与士大夫的墓志铭。作为墓志铭的形式亦广为流传于民间。在无数的古代石碑之中,有一块特别值得一提的大名鼎鼎的“无字碑”,即中国自古以来最有权势的女皇武则天的墓志铭。该碑硕大,不刻一字,以志她的功德无量,无法以文字来体现。多少岁月过去了,它默默无声地站立在武则天墓道的一边,宣扬着一代女皇无穷无尽的野心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它是一块独一无二的墓碑和杰出的观念艺术作品。即使是在今天亦可谓是一件大手笔的前卫之作。女皇武则天之后,竖立无字碑竟然成为封建官僚竟相采用的墓志铭形式,如何铭文石刻才足以记述他们一生的“功过是非”和“丰功伟绩”。

当代 《碑林 - 唐诗后著》的形成: 
创制当代碑林,这是我移居美国六年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想法。此一时期,世界不同文化,特别是美国的多元化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身份危机”和“身份重新认可”,从所谓的“美国主义”到“亚洲时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边缘主义”的变革与重组。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的当代“碑林”的创制是基于我们赖以生存的20与21世纪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科学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之间。依据中国碑刻的经典形式,但我的当代“碑林”以及碑林的碑文“唐诗后著”不是中国古代《碑林》之延续,而是从一个侧面去谱写当代史 - 一个正在演变的时代在文化上的纪实。在我的碑文中可以意读我们当代社会中人种、政治、科学与文化的特殊共性:“文化的进出口”和“文化的异化 - 反异化 - 互相异化”和“文化的互相消费”。这是当代文明的一部史实与史诗。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从 1993 年开始构思、创作、制作现代《碑林—唐诗后著》此一庞大的计划至今,已经过了12个年头。前后五十块石碑文即“唐诗后著”的翻译的比较中,正楷书法的结体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探索到臻于完美。《碑林-唐诗后著》又与我的另一规模巨大的,至今亦进入第12个年头的艺术工程《联合国》一样。12年的时间对于《联合国》的创作是一个开放性结构。在此12年的时间内,创作一直在观察、吸收、思考和包容不断演变的世界文化。所以我们可见“12年”在此已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了,它确实成了作品的观念的一部分了。 
为何称为“唐诗后著”?

其一,历代对唐诗的注解和解读无计其数。我们注意到任何一种注解和解读,都与解读者所处的时代戚戚相关,而历代对唐诗的注解和解读已经不能解释文化的“出口”与“进口”的现象了。与任何一种历史上的注解和解读不一样,我的“唐诗后著”俨然是独一无二的的解读和阐译。把唐诗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社会的符号,且置于东西文化的大背景中,特别是通过外语 (即外国文化) 的过滤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是一种过滤器去清理掉它种文化中我所不需要的成份)。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后的今天,把《碑林—唐诗后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文化和仅仅作为文学上的解读,那么就限制了我的《碑林—唐诗后著》的本质意义了。

其二,这50块石碑的碑文是一个象征性地对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的检验。旨在展示一种特殊文化形成的可能性并同时展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这50块石碑其中的任何一块碑文均展现了一种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冲撞,认同与误解的一个旅程,和我们所处的文化“进出口”,“异化 - 反异化 - 互相异化”和“互相消费”的现实。

其三,我们可以经验一种新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荒谬性,讽刺性和迷茫的困境。其次,它亦揭示出公众的狂热和盲目从如何可以使一种文化误解误译蜕变为我们社会的一个偶像符号。而这一现象却造成了“波普”艺术的震憾力。例如,发明中国餐馆“签语饼”的发明地是在美国。之后“签语饼”却成了代表中国文化的极为流行的象征物。而“签语饼”只是最近才在中国出现。我们从这里学到了什么?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异国“消费”和“再生”,然后再“出口”中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原本没有“签语饼”文化,现在“进口”了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我的《碑林 - 唐诗后著》的主碑文“后唐诗”是以原唐诗的英译本的“音译”译回到汉语并组成“后唐诗”。

下文我将具体介绍碑文的翻译。 

《碑林 - 唐诗后著》 的碑文: 
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无论“直译”或“意译”,其本质上的“不精确性”或“无法精确性”, 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翻译性”的实质 -如果我们仅依据翻译的“不精确性”或“无法精确性”为原则。而 《碑林 - 唐诗后著》此一如此庞大的计划所要展示的不仅仅如此,她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一个问题,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的“不精确性”或“无法精确性”到底会产生何种现象和结果。基于我一直强调的是人类知识是各种各样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误解的总和。就这样一个哲学观点来解释,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的知识即成了艺术化了的自然物质世界。众所周知,构成文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字意与字音。而诗歌的声音部分远比日常语言的发音重要得多。它是诗歌艺术性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诗歌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唐诗翻译成为英语后,其层次丰富的内涵,完美的艺术手法却变成了简单的句子。故传统的诗歌翻译仅仅是文字内容的翻译。这样一个困境却使我产生了一个欲念,如果我从唐诗的英语译文以音译的方法重新译回汉语,并由我选择适当的英语发音的同声汉字来构成新诗。这可完成了在特殊意义上的“完善”。此一我所创造设计的“复合汉英翻译法”的过程如下: 
一, 从汉语的唐诗翻译(通过意译)成英语唐诗。 
二, 由唐诗英文译本再翻译(通过音译)回汉语并组成汉语后唐诗。 
三, 再由汉语后唐诗(通过意译)成英语后唐诗。 
这样的翻译方法论,使一首唐诗在不同文化之间来回地轮番翻译后创造出了完全不同的诗歌-即我通过“复合汉英翻译法”所创作的“唐诗后著”,我称之为“后唐诗”。 
通过上述的分析,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碑林-唐诗后著》庞大而复杂的创作生态了。我的《碑林 - 唐诗后著》想要说明的是当不同的种族与文化接触之际,“误解”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它是一种必然,而我在这儿要着重指出的是“误解”是必须的。《碑林 - 唐诗后著》就是用我所创造的“复合汉英翻译法”对唐诗的“误解”而创作出来的。这并不是用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来做文章,而是目的的创造“误解”,而后从有目的的创造出来的“误解”中得出新的结论! 
进而言之,从诗歌写作的技术上而言,这一“后唐诗”的形成不是以诗人的传统方法,即想象力去写诗,而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轮番误解”而特设的方法论,它使你写出想象力所无法企及的世界。可以想象,如果我将一首唐诗在汉语和英语之间通过来回几百遍的“意译”与“音译”,却成为一本异常的长篇小说。

《碑林 - 唐诗后著》的语音的翻译: 
与简单的音译如“荔枝 - lychee”,“炒面—chow mein”,“Kentucky Chicken—肯德基”,“ MaCdonalds—麦当劳”,“Disney—迪斯尼”,“Microsoft—微软”相去甚远,我们亦常见商业广告中另一种以语言的读音通过音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读音,并演绎出一种对原意的阐述。以下举例而言:汉语的“Coca Cola”即“可口可乐”读音近似英语原读音,同时也解释了“Coca Cola”这一软饮料的味道,即“喝可口可乐,既可口又可乐”;另一例子为“Marborogh”的汉语音译是“万宝路”,除了汉语读音模拟英语发音之外,也给“Marborogh”带来了浪漫美丽的联想:“通向千万宝藏之路”。如此一种语言的读音通过音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读音,并演译出一种对原意阐述,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音译,它是一种观念的翻译与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结合的现象。它已成为“文化进口”与“文化出口”的象征。是文化化了的大众商业。这也是《碑林 - 唐诗后著》在观念上的另一体现,将传统经典的文人艺术的哲学美学内涵与大众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

《碑林 - 唐诗后著》的翻译实例: 
整个《碑林 - 唐诗后著》艺术工程为50块石碑。每块石碑以一首原唐诗为翻译起点。唐诗的选择又以流行普及的唐诗为主。然后从我选出的五十首唐诗找出对应的英语唐诗。我选择的唐诗英译本的唐诗三百首是在全美各地大学东亚系所采用的由著名的美国记者 Witter Bynner 的译本 《宝石山》(The Jade Mountain)。 
以“音译”的方式将英译本的唐诗译回到汉语,此一过程是极为复杂而冗长的。以下是四个基本的翻译程序: 
首先,寻找出汉字发音接近于英语的声音。这些汉字称为“模拟英语发音的汉字”。一般情况下,模拟英语发音,会出现许多同声汉字。 
其次根据特定内容需要而选择同声汉字中的一个字。   
然后这一选出的英语音的模拟汉字又必须和上一个和下一个英语音的模拟汉字组成一个词。 
最后这个词又将与下几个英语音的模拟汉字组成的词构成一句子。从而以这些英语声音的模拟汉字构成了“后唐诗”。 
例一:汉语句“月光”的字面翻译是“moon light”。“moon light”的英语音译成为汉语是“moon = 虻,ligh = 癞,t = 忒”。“虻癞忒”的汉语拼音是 mang lai te,意为“虻虫麻风的错”。 
例二:“晨露”,将这一汉语词意译成英语为“morning dew”。现在把“morning dew”按照读音相近的音译原则译回汉语是为“mo = 摸,er = 耳,ning = 宁,dew =肚”。这个从英语句子重新音译回汉语的结果却成了“摸耳宁肚”,即“摸摸耳朵平静肚子”。 
例三:汉语句子“风竹林”意译成英语为bamboo forest in wind。但是当这个bamboo forest in wind再以英语的音译方式译回到汉语,此句子便成了“bam = 办,boo = 不, fo = 法,re = 蚋,s = 死,te = 特,in = 淫,win = 吻,d = 蒂”,即“办不法蚋死特淫吻蒂”意义为“把不法的小虫子置于死地,并特别过度地亲吻果实的茎蒂”。 

例四:下面是三首唐诗的完整译文之一: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One-hearted" by Wang Wei, Tang Dynasty:  
When those red berries come in springtime, 
Flushing on your southland branches, 
Take home an armful, for my sake, 
As a symbol of our love.  
(以 Witter Bynner 的唐诗英译本 Jade mountain 之英语读音的同声汉字译回成中文) 
晚作诗来得拜睿寺,客目迎斯颇令叹。 
妇乐形昂犹,受似揽得菩兰妾色。 
太阔泓岸啊!暮赋而福迈赛珂。 
爱思啊,心波翱浮,讴舞而乐福。 
(Retranslated to English by Wenda Gu) 
Come to Bairui Temple for poetry reading at dusk,  
welcomed and appreciated guest,  
gleeful lady, high spirited feeling,  
like having orchid and sensual concubine.  
Vast heaven oh! 
deep shore,  
poetising at dusk is a higher blessing than jade,  
oh! love, 
floating and soaring waves of the heart,  
sing and dance my happiness. 

唐诗的完整译文之二: 
李白 《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In the quiet night" by Li Bai, Tang Dynasty: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以 Witter Bynner 的唐诗英译本 Jade mountain 之英语读音的同声汉字译回成中文) 
搜捕癞秃,饿割狸羚,昂泽府的阿妇卖败德。 
哭的贼儿,还服病蛾,妇裸肆打惹弟。 
乐夫亭霾塞埠,路客哀坊德,咂大洼是梦泪涕。 
性可淫,拜客恶感,爱烧杀,蹬骊傲妇红。 
(Retranslated to English by Wenda Gu) 
Tracking down its catch, leprosy, cuts the fox and gazelle hungrily, as a woman sells bad morals in Ang Pond Mansion, her crying baby cunningly eats an illed moth, the woman wantonly beat the child, who asked for it. Vails of haze over the Happy Man Pagoda, a walker sucks the muddy water tears in her dreams, he who comes along this road is sad in FangDe, burning with the desire to slaughter, the loose, haughty red lady rides on her horse to visit a friend.  

唐诗的完整译文之三: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A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 by Li Shangyin, Tang Dynasty: 
You ask me when I am coming. I do not know. 
I dream of your mountains and autumn pools brimming all night with the rain. 
Oh, when shall we be trimming wicks again, together in your western window? 
When shall I be hearing your voice again, all night in the rain? 
(以 Witter Bynner 的唐诗英译本 Jade mountain 之英语读音的同声汉字译回成中文) 
诱鳌时刻迷魂,隘门空明。 
霭渡闹踢驽,癌菌磨蝮药。 
虻腾煽毒灯,剖狮捕狸命。 
呐吐胃,逝者然。 
哦! 
混血儿妣娶螟,尾蝌麝肝,酡虼日饮。 
哟! 
歪寺痛蚊抖,蚊笑鲕爱,婢害鲮。 
鹞服蜴四更,哪听得嚷。 
(Retranslated to English by Wenda Gu) 
The soul is bewildered when the huge, legendary turtle is induced. Grinding pit viper with cancer fungus, an inferior horse kicks at the misty harbour. Rip open a lion to rescue the fox. The legendary turtle screams and throws up its stomach , then dies without pain. Oh! An interracialbaby is born with a tadpole tail and musk deer liver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a slave girl and a snout moth's larva. The flea is flushed down with a day's drink. Oh! In a leaning temple a wounded mosquito shakes and another laughs at a loving fish. A dead mother kills a pangolin. No scream is heard when a hawk eats the lizard before dawn. 

《碑林 - 唐诗后著》碑文的艺术设计: 
主碑文的正楷书法是我自创的结体。有关我的主碑文的正楷书法的观念和结体是在这12年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这在最初几块石碑的碑文上仅略见端睨。传统汉字构成的结构形式基本是由上下,左右偏旁构成字的形式。而我的主碑文的正楷书法的观念主旨之一是让每一个汉字均统一在一个框架中,即构成汉字结构的只有上下部分,而无左右偏旁了。例如“ ”字和“ ”字,我称其为“华盖天下法”。我的主碑文的正楷书法的观念主旨之二:汉字有许多偏旁是由汉字改变而成的,比如“走字边”是从“走”字衍化而来的;具体为例:“迷”字的“走字边”在我的楷书结体下变成“ ”字;“提水旁”是由“水”字变化而来。但在我的楷书结体中“题水旁”还原到“水”字,如满字改编为“ ”,我称此法为“还其真相法”。 
石碑主碑文的正楷书法吸取,融合了传统仿宋体的硬朗俊秀和篆书之圆润浑厚而形成其独特风格,而不是来自于传统的正楷书法。 
主碑文的正楷书法是我入笔,经扫描存入电脑。然后在电脑上完成碑文设计。每一块石碑是一首唐诗的四种译文,即一,汉语原唐诗;二,唐诗英语译文;三,从英语唐诗译回成汉语“后唐诗”(主碑文);四,汉语“后唐诗”英语译文。 

《碑林 - 唐诗后著》 的制作: 
经过数年反反复复的研究后使之观念和形式臻于成熟。又经历了无数次在实地对石碑的种类和质量的考查,对石碑专业刻工和拓片技术人员调查,最后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的大力协助下使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指标。整个当代碑林从寻找矿源,安排石碑工作室,落实刻工和拓工人员等都在西安美术学院的美术史教授程征先生亲手指导之下完成。
 
《碑林 - 唐诗后著》 的碑石: 
西安碑林的石碑多采用的是称为“墨玉王”(系青石类 slate family) 的石头,产自于陕西省境内的一个矿山的“墨玉王”青石以石质细腻而坚硬,石色墨黑而著称。我的现代碑林的石块均出于此矿,由传统的手工开采,而不用爆破开采法。石碑表面抛光为70度即光滑平整而无反光;石碑呈卧式而不是直立式;石碑的四外周边呈半圆形并雕以龙身鱼鳞纹。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程征和西安碑林博物馆专家杨智忠的配合下找到了一流的碑刻与碑拓人员。我的碑林工作室设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20公里处的长安区内。整个碑林的工程的安排和制作均由刘雁鸿先生负责。在此一冗长的12年的创制过程中,他们卓越的专业指导,工作态度,技术监制才使这一中国经典的艺术语言在当代文化艺术中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