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何香凝美术馆
日期:2022年5月10日—7月3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1-8展厅
学术指导/展览总监:蔡显良
展览统筹:程斌、樊宁
策展人:易东华、余湘智
展览助理:周锦嫦、陈卓尔、闫木子、丁子莹
公共教育:骆思颖
信息宣传:房桦、赵越、陈姗
展览设计:良风设计
为纪念何香凝先生在中国革命及新中国侨务工作中所作的重大贡献,受中央统战部委托,何香凝美术馆承办此次“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49年后,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长期的艺术活动和创作中,她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正如毛泽东所赞誉“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而众多中国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何香凝美术馆,一座以何香凝的名字命名的公共美术馆。自1997年建成并开放以来,这个简约雅致的公共空间不仅是保存、研究、展示和推广宣传何香凝艺术及革命精神的中心,而且呈现出“当代美术馆”的理论探索。何香凝美术馆迄今走过了二十五年岁月,作为公益的文化机构,美术馆围绕着“何香凝”的时代及身份规划了“何香凝及其时代”“女性艺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海外华人艺术”“区域艺术文化研究”等不同的艺术史主题,每年推出特定的专题研究展览,并以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
二十五年的时间,美术馆也致力探讨当下的艺术生态、城市空间,乃至人文学术的输出等新美术馆空间的命题。何香凝美术馆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她贮藏着我们社会所定义的文物及艺术品,同时她面对公众,是一个开放且没有围墙的公共空间,也是一独特的互动场阈。她的建筑美学、学术态度、开放的服务形象构成其主要的社会属性。在此场阈之内,我们开始了有关现代艺术的研讨,公共雕塑首次进入社区,人文学术的演说成为今天众多类型“讲席”的雏形,成为当下美术馆知识生成和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凭借着严肃的展览策划及关于人文科学中的艺术理想,二十五年以来,我们持续努力工作为联系起众多的观众,也沟通、连接着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人。一九九七年,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同时建成,彼此差异发展,二十五年后,每一个馆都具备某种美术馆学层面的“个案研究”品质。
处在新美术馆学的上下文之中,何香凝美术馆努力突破建筑学意义的立方体,思考公共空间的价值,思考自身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我们对于未来所期望的,不仅是继承以往的探索,也希望在何香凝美术馆新的发展阶段,在转制成为中央统战部直属事业单位以后,以美术馆人的责任,做出更大的努力,让这个简约雅致的空间具备,或是容纳更多可能的学术探讨、观念思想的实践、多元的艺术创作,希望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肩负起文化自信的责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宣传者。此次,借助丰富的馆藏,我们策划了此次特展,呈现出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何香凝美术馆是如何思考、如何策划、如何实践及如何发展,也以此纪念一位伟大的女性。展览包括七个单元:一、何似寒梅留劲节——何香凝艺术及研究文献展;二、我们的事业:二十五年以来的机构、事件及人物;三、多维度空间:关于公共空间及艺术的研讨;四、作为学术研究的策划;五、万川入海:海外华人的艺术、生存;六、作为知识输出的空间;七、面向未来的视野:特色立馆、学术先行。共展出各类作品106件,及众多艺术文献。其中1—3厅“何似寒松留劲节”展出何香凝画作35件,以纪念何香凝先生逝世50周年。
踏进美术馆,我们为了欣赏艺术,沉思艺术家的对于世界的观察。无论展示的是古典,亦或实验性质的当代艺术,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空间共同保护着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着让大家能了解艺术,了解思想,从而热爱艺术。不管你如何理解她(的)存在,当下,她已然是当代城市生活的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