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踏进美术馆,我们为了欣赏艺术,沉思艺术家的对于世界的观察。无论展示的是古典,亦或实验性质的当代艺术,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空间共同保护着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为着让大家能了解艺术,了解思想,从而热爱艺术。不管你如何理解她(的)存在,当下,她已然是当代城市生活的形象之一。

何香凝美术馆,一座以何香凝的名字命名的公共美术馆。自1997年建成并开放以来,这个简约雅致的公共空间不仅是保存、研究、展示和推广宣传何香凝艺术及革命精神的中心,而且呈现出“当代美术馆”的某种理论探索。今年,何香凝美术馆走过了二十五年,作为公益的公共服务机构,美术馆围绕着“何香凝”的时代及身份规划了“何香凝及其时代”“女性艺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海外华人艺术”“区域艺术文化研究”等不同的艺术史主题,每年推出特定的专题研究展览,并以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

二十五年的时间,美术馆也致力探讨当下的艺术生态、城市空间,乃至人文学术的输出等新美术馆空间的命题。何香凝美术馆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她贮藏着我们社会所定义的文物及艺术品,同时她面对公众,是一个开放且没有围墙的公共空间,也是一独特的互动场阈。她的建筑美学、她的学术态度、开放的服务形象构成其主要的社会属性。在此场阈之内,我们开始了有关现代艺术的研讨,公共雕塑首次进入社区,人文学术的演说成为今天众多类型“讲席”的雏形,成为当下美术馆知识生成和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凭借着严肃(的)展览策划及关于人文科学中的艺术理想,二十五年以来,我们持续的努力工作为我们联系起众多的观众,也沟通、连接着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人。一九九七年,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同时建成,彼此差异发展,二十五年后,每一个馆似乎都具备某种美术馆学层面的“个案研究”品质。

处在新美术馆学的上下文之中,何香凝美术馆努力突破建筑学意义的立方体,思考公共空间的价值,思考自身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我们对于未来所期望的,不仅是继承以往的探索,我们也希望在何香凝美术馆新的发展阶段,在转制成为中央统战部直属事业单位以后,以美术馆人的责任,做出更大的努力,让这个简约雅致的空间具备,或是容纳更多可能的学术探讨、观念思想的实践、多元的艺术及艺术家,希望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肩负起文化自信的责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宣传者。此次,借助丰富的馆藏,我们策划了此次特展,呈现出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何香凝美术馆是如何思考、如何策划、如何实践及如何发展,也以此纪念一位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