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问答辑录

一、关于教育 

(1)学院的教育经验给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王海龙:学校的教育给我的体会是一个东西出来了是这么做的,但我的本性却是想那么做,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她让我变的敏感而机制,有了操练自己本性的机会。运用这么做的方式,来成就那么做的梦。 

陈睿:学院善于在技法以及观念上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但如果不强调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对时代特征的敏锐感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以及对自我生存环境的思考,那作品的份量是远远不够的。 

(2)对于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你的感受是什么? 
白梅:说实话这个感受并不很深刻,可能是顺应惯了,觉得实际上对我们影响也没那么大吧。真正有变到哪去呢,我觉得压根不能用“变革”这个词,也就是调整吧,要不我应试出来的怎么能没有感受呢…… 

二、关于发展 

(1)毕业后是否选择做职业艺术家,如是,有何计划或安排?如否,近期有何职业规划? 
张振学:否!暂时没那个条件,先找了个教师的工作,不用坐班且排课自由,利于自己接下来的“持久战”。 
李明:我想职业艺术家是每个美术院校学生梦寐以求的,所以我选择了继续学习,在学校读研。 

王海龙:是,我有一间很大的屋子。5年后她被画挤得很小很小…… 

冀文龙:以后会做,先毕业了解决下经济问题吧。最近在母校高中代高三考前班。 

白梅:画画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期呆在学校,我还无法判断我能否在离开学校之后,可以很安心地一直画画。目前看来有点不行,觉得不够踏实就画不出来,性格和年龄使然吧,所以想找一稳定不太忙且是我擅长的工作,比如老师,可以让我踏踏实实画画…… 

彭柳:能做职业画家当然很好,多参加展览,网上虚拟美术馆合作买画或者能被某个画廊看中做签约艺术家等。 

(2)你关注艺术市场吗?会怎样介入? 
李明:关注的不是太多,总感觉现在的自己还不适合介入市场,而且我认为关注一些展览、博览会、艺术交流会之类的活动才是自己应该特别关注的。 

肖天平:不是太关注,只是做自己的东西。不倾向于艺术市场流行的东西,不是所有流行的东西都是好的。 

陈睿:偶尔要关注一下。目前想多参加学术性的活动,不太急于介入市场,埋头继续画,作品是王道。 

吴晗:关注艺术市场,但不太在意。好的艺术品有着其本身的价值,市场有着他自身的规律和法则,顺其自然吧。 

阮慧琳:比较少关注,一般也就定期看看某些艺术类杂志的采访类文章初步了解一下。 

周铭:我关注他,他不关注我。不知如何介入。 

李易纹:有一定的关注,打算和一些画廊,艺术机构合作,逐步进入市场。因为进入市场才会获得更多的观众。 

三、关于身份 

(1)      怎样看待“80后”这个身份? 
李易纹:这个是命运的安排,我们出生的环境、年代,以及成长中所经历的特有的种种,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只有面对眼前的境遇,努力做到最好。80后的我们,生于计划,也许真的死于随机。 

陈睿:“80后”诞生于中国经济起飞的年代,小学时看着周围农田被水泥取代,初中时抵挡不住电脑游戏的诱惑,高中时为了梦想承受各种痛苦磨难,大学时各种渠道的信息奔涌而来,使我们对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我们坚韧、清醒、独特、有理想、善于创造、充满朝气和责任,正握着上一代人手中接力棒的另一端,我们就是未来。 

肖天平:对于“80后”当今在四个词里得到诠释,迷茫、孤独、伤痛以及成长。这是社会给年青一代的时代烙印。 

吴晗:我觉得80后这个身份既平常又特殊的,因为我们也可以称其他年代的人为60后、70后等等,在其他年代的人看来,80后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很多的,同时他们诉诸于表达和感受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别于其他年代的人,但是我觉得80后他们所面临和生活的时代使得他们有这样的方式,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越经年代的推移你会越觉得他越自然。 

白梅:我们这代人好像是到了要被社会审视的年龄了,正被各种各样的词语冠名着。80后挺不容易的,成长的没那么苦了但也一般甜,各种制度的变革都直接作用于我们,不主动接受但也一直接受着。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是被夹在中间的一代,我们没有60、70年代的人那么强烈的共同精神。也不像90后一点共同精神也没有。夹在中间,前后都沾点边,共性中的个性偏多。 

马佳伟:“80后”只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分类,对于被列为“80后”的一群人,我想不必刻意追求这个“身份”,顺其自然就好。 

周铭:一个被一帮不是“80后”的设定的“80后”。 

彭柳:“80后”是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一代人,同时也是这带人的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这代人身上带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烙印。 

(2)你觉得10年后“80后”这个关键词还有代表性吗?为什么? 
周铭:10年后的事不好说。 

(3)你觉得你现在适合用什么词语来称呼自己? 
白梅:绘画工作者?反正就是别艺术家,哈哈。 

阮慧琳:有着浪漫情怀的无业游民。 

周铭:社会小青年。 

四、关于生存 

你怎样看待“毕业=失业”?对你自己有影响吗? 
张振学:影响可能很隐形,也许现在对有无工作全不在乎的态度就是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肖天平:习惯了校园生活,在毕业的时候有一种被学校抛弃的感觉,但这能是一种借口吗?毕业了需要去成长、去锻炼。对于毕业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本科毕业的时候不想去就业,为了自己的梦想又继续读研,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也是到了毕业才如梦初醒,原来毕业也就那么回事,和三年前没什么区别。毕业了就该去勇敢地面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在这种感情里游历,时间是耗不起的东西。这个世界吧时间最珍贵,眼睛最骗人! 

阮慧琳:毕业=失业大概是绝大多数我们这一代搞所谓纯艺术的毕业生的深刻体会,我觉得那大概就是艺术生一种过分偏执于创作精神状态而不想去碰触物质现实的现象。我现在也如此,在家人和大众面前我就是个失业者,实话说一句这样对我来说是很有影响的。毕竟家境一般,家人又住在一起总是难免怀疑我的生存能力。我现在觉得,如果是要一直想从事艺术,那么从社会现实来说,能先找一份稳定的经济来源还是必要的,教师这职业就不错,有相对较长较集中的假期,也许从此你要每天劳碌上下班,但是有恒心的人,还是可以做到在别人出外旅游的时刻留守在画室里面创作的。艺术对我来说那就是精神领域的事情,很多时候还是得靠物质支持的。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有坚持创作下去的温床。 

五、关于生活 

(1)对于你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阮慧琳:我很自私,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我觉得调整不好自己,就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帮助他人或者社会做事情。我希望自己周围的人过得好,首先就觉得要让自己过好,这样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给他们带来压力。 

冀文龙:生命在有时候是会被一些偶然弄的很微弱,我们只要一定珍惜好现在,感恩上帝。 

李易纹: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在悲观中尽量开心一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我始终奉行的处世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