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故——何香凝的松菊画境

前言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49年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的艺术生涯与她的革命生涯一样,都是起始于日本。1909年她进入日本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师从端馆紫川,专攻山水花卉,并在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璋门下研习狮、虎等动物画。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长期的艺术活动和创作中,她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正如毛泽东所赞誉“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而众多中国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松、菊是何香凝反复绘制的题材,既有独幅,又时见组合,以此表达何香凝及友朋们长期以来的坚韧不拔及斗争精神。如柳亚子所言“后凋松菊入画图,雪虐霜饕岂沮丧”。本次“真如故——何香凝的松菊画境”专题展遴选何香凝松、菊题材绘画作品35件、毛泽东1937年致何香凝的信以及多幅历史图片一同展出,以此缅怀先生绘事之妙与精神之高。

采采幽菊

中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某些植物被赋予了特有的文化象征意义。“菊”是我国的原生植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吟咏、描绘历史,与其他三种高洁植物梅、兰、竹并称“四君子”,其文化影响及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地区。“菊”是何香凝艺术生涯起始阶段重要的学习对象与表现题材。赠予日本友人宫崎夫人的《菊》,以东亚地区共享的文化意象“菊”为载体,表达了20世纪初期中日志士的革命友谊。何香凝的菊类绘画不断发展,从最初独幅的菊,发展为枫菊、竹菊、梅菊、松菊、菊石、松梅菊多种组合,涉及工笔、写意、设色、水墨等创作手法。何香凝的菊画与诗,延续比德传统,寄寓了自身坚贞不屈、明净不染的君子品格。

如松之盛

何香凝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转向中国文人画的探索,尤其在移居上海之后,与江浙地区的经亨颐、柳亚子、王一亭、黄宾虹等友人往来密切,加深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水墨的表现。何香凝早期的“松”多被赋予意志坚定、不畏严寒的品格象征。“人中有松柏,天下无岁寒”“岁寒,松柏之后凋也”,诗画一律,含义自见。除了多种形态的独幅松画,松亦分别成为其山水、花鸟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隐逸山水中点景般洒落的丛生寒松、清丽花鸟中气魄雄壮的一树巨松。晚年作品中,何香凝多以巍巍高松作为起笔,领衔新老画家挥毫雅集,成就新时期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何香凝于1960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其人格与画格,一如陈毅所言,高松立海隅,画高寿亦高。

标准海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