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V7(600X900mm)-04.2

家在娄水边——从“四王”到近代娄东专题展

展览地址:何香凝美术馆1-8号展厅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0日(周日)—11月20日(周五)

主办单位:南京博物院  何香凝美术馆
支持单位: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

展览总监:蔡显良
策展人:   万新华  易东华
策展助理:陈姗 周锦嫦
展览统筹:樊宁  林帆
展览负责:余湘智
公教与推广:骆思颖
信息宣传:房桦
视觉设计:良风设计

前言

明末清初是画史的重要变局之一,与宋末元初的变革相比较,明末的画史变革呈现出对于绘画形式自身的重视,即对绘画中“笔墨”结构的生生不息追求(石守谦),而推动此次变革的关键人物正是晚明松江董其昌。因此,他是讨论这场画史变局的理想时间坐标。前董其昌时代,画史是苏州吴门的“醇雅”;董其昌及其之后三百年画史则是松江的“苍茫秀润”。董其昌之后,松江“笔墨”变革的继承者是松江派、支裔娄东王氏。王时敏是晚明重臣王锡爵之孙,王鉴乃王世贞之孙,两人画学皆得董其昌法规,并上溯“倪、黄、董、巨”诸家。常熟王翬是“二王”的学生,虽然不是太仓王氏家族,但是,因其画学观念及追求与娄东无异,而视为“时敏之法裔”。后学王原祁则是王时敏的孙子,其笔墨苍浑沉古,“家学师承,渊源自有”。

他们的画学思想遵循着董其昌构想的“南北宗论”,凭借太仓王氏的影响力,令“南宗正脉”的影响于清代以来的绘画领域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国朝娄东、虞山、毗陵诸家,笔力雄厚,直入元四家之室,师友相承,风流未坠,百五十年。”(钱大昕)现代艺术史家方闻称:“17世纪中叶几十年间,太仓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文化实验。仿佛既出于真心又有某种意图。年长的二王看中了才华横溢的青年王翬,三人共同完成了重构山水画风格的系统化进展。他们的这项工程以董其昌‘集大成’信念为基础,突破了董其昌—巨然—黄公望语汇的狭隘局限,尝试将所谓南宗与北宗的画风作新的综合。这种想法既大胆又激动人心……这些艺术家培育的人的价值与其艺术成就同样引人注目。”这场引人注目的“文化实验”使历代“笔墨”语汇获得了极大的梳理、集合,“南宗画”也因此覆盖了三百多年的文人画史,形成其“正脉”。

无论是前董其昌时代,还是“董其昌与四王”构建的画史,离不开地缘和师承,两个特殊的纽带。“小四王”“后四王”“虞山派”,以及他们前后的追随者,让先辈构建起的娄东“画学正统”一直延续至清末。时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画史变革的激烈程度超越以往,“海派”的出现预示新的画学趣味。“五四运动”之后,画史的变革被纳入世界历史当中,面对时代的变革,代表传统的“四王”体系首先遭遇革新派的挑战。即使如此,近代纷繁的艺术思潮之中,我们仍然能在上海的画坛看到“南宗”笔墨的位置。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陆俨少等,笔墨出入宋元、“南宗”诸家。后学宋文治,因前辈朱屺瞻的引荐,向海上名家吴湖帆、张石园、陆俨少等问学。他们处在二十世纪的画史中,恰是“娄东画学”的继承者之一,从王时敏到宋文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董其昌—“四王”的画学体系绵延三百多年的历史图景。

此次展览由南京博物院与何香凝美术馆共同策划,以娄东为线索,分六个单元主题:华亭血脉、集古大成、金针微度、麓台精神、麓台正脉、传古与新风,展出包括“四王”“小四王”“后四王”及近代冯超然、朱屺瞻、吴湖帆、张石园、陆俨少、宋文治等艺术家合计68件珍贵作品。希望通过细致、系统的策划,呈现出清初以来画史所见“风格与世变”。

海报V7(600X900mm)-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