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设计——国际设计学术研讨会

主办:何香凝美术馆

策划人:王晓松

助理策划人:吴姝妍、王婉秋

时间:2018年12月2日,9:30-12:00,14:30-17:3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报告厅

主题阐释

创意经济的大潮下,无论是产业、创意还是政策,都成为设计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设计的万能假象,单方面夸大了“设计”的作用,滋长了设计的“专业傲慢”,并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不断在扩大、变形的社会实践,而这些实践本身已经随着问题的滋长自发地做一些探索,这些还没有被设计的概念所归类的活动或许是设计思维不会僵化的根本。

“可能”意味着清晰可见,离自设的陈规也就不远了。而“不可能”才是设计要挑战的重点对象,从不可能中发现新的可能性道路是设计思维发生机制的必经之路。设计思维、活动不是成功学,“不可能”或死路一条才是实验中的常态。就当下而言,现代设计所依赖的社会运行方式出现了重大转变,科技基础在发生剧变。AlphaGo Zero的出现使敏感的人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它多少是处在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的,与设计学家还在设计伦理上纠结的智慧型物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人工智能之所以热门,在我们看来正是它引向的是未知的、只能疲于猜测的世界,包括像设计学家所谈论的智慧型产品与人的关系问题。现在看来,在此之前作为某种技术解决方案或人类自身能力的延伸和增强的设计似乎已进入了“主流”、“确定”的“古典”时期。

既然以“不可能”为主题,就希望研讨的内容不是某种盖棺定论的理论,而注重对保持设计思维敏感性和危机意识的作用,甚至看起来不成形的想法或奇谈怪论。具体内容上,希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在新资源(科技、经济、社会)面前,作为一般性思维的设计所能够做出的反映和判断;2、在非传统设计领域所进行的设计方法论探讨;3、设计活动的外形表现为具体的案例,在理论探讨之外,我们将设置案例单元,邀请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的创作者介绍他们的案例,以启发人们从设计思维的角度关注鲜活的、与设计概念无关的社会现场。

架构

研讨会由主题发言和圆桌会议两部分组成。

(1)主题演讲,邀请八位主讲人(北欧四国各推荐一位),并请他们提前提供会议论文或发言稿,主办方将之转交给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四位评议人(每人负责两篇),请他们以现场发言的形式(更欢迎提前准备书面回应稿)进行回应;

(2)圆桌会议。主讲人和评议人之外,邀请与会的其他业界人士参与,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主题演讲内容;

(3)案例单元,强调有近年来出现的具有某种非主流色彩的、有在地性的设计案例(以及某种有针对性的设计理论探讨)。

印刷、出版

会前印制研讨会论文、资料供与会者使用。会后整理出版正式文集,包括:1、主讲人论文;2、评议人评议;3、圆桌讨论精选;4、设计案例。研究中所可能的涉密问题另行讨论,具体出版社文集整理后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