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年8月25日(周六)下午2∶30
主讲:何春寰,自由撰稿人、文化评论者
地点:美术馆报告厅,免费入场
内容简介
今日的公共艺术除了在公共空间内设置绘画或雕塑类的艺术品之外,还包括了活动、表演、临时或短期的艺术品装置、影像的投射、音效工程、交互式街头剧场等。其角色与功能通过软件化、节庆化、暂时性化的趋势与创新,放大提升至城市文化观光的层级。新的公共艺术定义对艺术创造之过程与结果提出了同等重视。
中国面对即将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与2010年世博会,各大重点都市在城市文化风貌及环境建设质量全面提升的需求下,行之多年的「城市雕塑」设置机制与观念,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较多的关注与检讨。“拆旧换新”、“引进国际级大师作品”、“立法建构公共艺术执行制度”等的呼吁及构想,逐渐浮出台面。在此背景之下,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亟需有新的认知。
已有三十余年公共艺术执行经验的美国,在执行部门的观念开放、艺术家创意的前瞻性与作品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审议制度的公平及民主作风、民众参与平台的成熟运作等方面,都显现出美国公共艺术政策的执行,已经达到灵活且兼具社会公益的水平。一九九二年,台湾比照美国“百分比公共艺术基金”法令的设计,在“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增设了“公共艺术实行细则”的相关规定。在此法令公布实施以来,台湾的视觉艺术界就开始经历有关“公共艺术”的各项议题之争与实际的操练。其中,相关的论战从名词与定义之争:“公共艺术”VS“公众艺术”;一直到公共艺术的“艺术面内涵”与“环境面内涵”的捉对厮杀(景观雕塑VS环境艺术)等,应有尽有。甚至,在经过十年实际执行与诠释下,台湾公共艺术的推动与执行,除了“永久性公共艺术”设置概念之外,也发展出朝向“暂时性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带动小区意识的凝聚”、“艺术策展概念参与公共艺术设置规划”、“公共艺术规划脱离设置基地”等方向的实验与尝试。
本次讲座试图通过上述方面的实践检讨,探讨公共艺术的相关理念和操作方式,以促进对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主讲人简介
何春寰,自由撰稿人、文化评论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行政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硕士。曾担任亚洲艺术协会赞助《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现况研究调查——以香港、广州、上海、北京为调查研究城市》计划主持人、台北市文化局赞助《台北市文化艺术特区之可行性研究》计划主持人、台北市文化局赞助《纽约市文化局指定市属文化机构营运模式研究》计划主持人、纽约市文化局公共艺术计划室项目助理 、纽约市大都会交通运输署公共艺术计划室项目助理。发表过《古根汉全球化经营营销策略发酵——扩张主义与认同危机》、《成王与为寇之间——在台中市设立古根汉分馆的策略与思考》、《名字、椅子、房子——二十世纪建筑大师成名三部曲》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