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艺术正经历深刻变革,《真相画报》所呈现的图像思潮,清晰展现了艺术从“草亭渔夫”的隐逸闲适,转向“战火硝烟”的现实关怀。这不仅是题材的转变,更是中国艺术贴近时代、走向大众的重大转折。在此背景下,图像承载集体认知、社会价值和文化记忆之责愈发突出,艺术家们也积极探索新的图像系统,希望以艺术激发社会动员力量,一批反映现实与人民的作品应运而生。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现代木刻版画凭借快捷的创作速度与灵活的表现形式备受青睐,尤其因其可复制性成为关键传播媒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播于大众者,是现代的木刻。”木刻版画不仅成为记录时代变革的载体,更化作极具力量的“视觉武器”,让承载思想的图像穿透阶层壁垒广泛传播。艺术家们放下毛笔拿起刻刀,使艺术真正走进街头巷尾。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孙中山、廖仲恺逝世一百周年。我馆联合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古元美术馆、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等六家机构,共同策划“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专题展。此次展览展出约 200件珍贵的木刻作品以及丰富的“抗战图像”,以媒介中的图像为线素,划分为“行动起来”“战争中的艺术”“浸木·人民”“此去未远”四个单元,涵盖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宋秉恒、力群、陈望、古元、黄新波、李桦、彦涵、符罗飞 、陈烟桥等众多艺术家的精品。该展览获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提名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

80年前,艺术家们走出书斋,以木刻刀、画笔等为媒介,记录苦难、怒斥侵略、呼吁抗争,用艺术凝聚起爱国力量。80年后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该时期的木刻及其他媒介的相关主题作品,穿透时间阻隔,在展厅中重构那段民族抗争史,让观众获得真切的历史感知。

海报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