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来走去或空空荡荡的视界

艺术家对当代文化的敏感与思考,将导致创作观念、方法、媒介上的不断实验和探索,其中媒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总是伴随着媒介的更新而发生着新的演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影像艺术首先在西方诞生和兴起,可以说最具代表性和说明性。虽然中国影像艺术开始于八十年代末,晚于西方近三十年,但其发展方兴未艾,并逐渐与世界同步。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影像几乎无所不在,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而影像艺术已成为一种以动态影像作为核心媒介的多种影像处理和装置环境综合使用的方式,并为当今许多艺术家所应用的主要媒介之一。

哈恩•内夫肯斯先生是荷兰著名收藏家、作家。2000年开始建立他的收藏系列,并有选择地与美术馆及其他艺术机构合作展出。目前共收藏有469件作品,包括艺术、摄影和服装设计等。其中,录像、电影和数码影像作品约有35件。哈恩•内夫肯斯先生作为收藏家,他的收藏如他本人一样,难以进行分类;作为一位作家,影像艺术或许正契合了他对语言叙事的追求;而作为个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和观众共同分享与交流。正如他在文章里所表述的——这些艺术家“不仅仅是通过影像艺术呈现现实,更是通过空白的间隙来塑造他们各自的世界,恰如诗人一。于是,我们这些观众,得以通过诗意的想象,寻求美好的世外桃园”。

2009年,以哈恩·内夫肯斯命名的基金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创立,“通过艺术将人们连接起来”是其基本宗旨。同时,基金会以评选、颁奖、奖学金、承担艺术家创作费用、举办展览和多学科的艺术家驻地项目来实现这一使命。目前,哈恩•内夫肯斯基金会已经建立了遍布全球的专家学者的沟通网络,获得了许多奖项和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和提名者。这些项目则为那些杰出的新生艺术家、设计师和写作者提供在国际性环境中发展的机会。尤其是选择一些来自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与非西方国家坚守创作的艺术家进行合作,支持那些尚未成名的青年艺术家创作,以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发挥想象力和创作潜能。这次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中国艺术家周滔和韩国艺术家全昭侹的两件影像作品,就是采取这样的评选方式,并纳入其收藏系列的新作。由此构成了哈恩•内夫肯斯先生和他的基金会对艺术家创作、收藏、展示,以及与观众互动交流的运作机制。

何香凝美术馆一直关注于国内外当代艺术的生态和进程,注重中外当代艺术的交流和推介。这次我们很荣幸地与哈恩•内夫肯斯先生及其基金会合作,主办了“走来走去的视界——哈恩•内夫肯斯影像收藏展览”。十二件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从各自相异的角度,以影像媒介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他们对数码技术控制时代,艺术与新媒体之间的认知、思考与实验,为我们中国的艺术界和广大观众提供了技术革命给艺术带来的新视域和新感受。这些作品既具有根植于所在地域的文化特殊性,又可以获得文化全球化的视野,并相对清晰地观赏、了解这些艺术家如何利用影像艺术的媒介方式,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态度、立场和超验的诗意想象。从中不仅可以看到科技的进步和新兴艺术的崛起,也为传统美学、创作方式提示出了新的范畴和课题,为此,我们对哈恩·内夫肯斯先生和他的基金会,策展人希尔德·提尔林克女士,以及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的鼎力支持、协助表示由衷地感谢!

艺术有主流与边缘之分,其间不同文化圈的共生与对话需要多元的声音。对话的前提是差异,而差异必然要求对话各方自身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的体现就是对艺术的态度和艺术创作的自主。因此,边缘不断地干预和挑战中心,这才不会使社会只有一种独白的声音,甚至作为复调的自身对话,在社会中才能构成众生的喧哗和艺术的多元表达,从而包容思想的共生与歧义,以及艺术系统内部的复杂运动。同时,艺术又具有虚置的本质,艺术更像是梦境,与现实隔着一层。而这种想象的虚构,使观者获得了一种非具体的关系。艺术正是通过艺术家、观者与作品中虚拟的人物、场域、景观发生关系,在“我”与“他”的关系中寻求到某种释放。因此,创作者能发挥自己的情感倾向与内心隐秘,无需在与他人的真实关系中掩饰自己。人们正是通过进入虚拟的影像世界而得以疏离现实世界的沉重,成为社会现实之外的一块飞地,一片人类可以栖息的乐园。恰如哈恩·内夫肯斯先生收藏的这些影像艺术作品,可以在他们诗意的栖居中乐此不疲一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