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的文化艺术中,“复制”的概念与方法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1936年出版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一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者说本雅明的观点为艺术作品的“复制\创造”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阐释。他的学说对现代文艺理论影响深远。
来自德国的艺术创作三人组——托马斯·阿德巴尔(Thomas Adebahr)和大厅艺术工作组(Empfangshalle----柯比尼安·博姆(Corbinian
Böhm)和迈克尔·格鲁博( Michael Gruber)在考察了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后,依据本雅明有关复制的理论,对复制的艺术又采用了一种“戏仿”的实验方式,即提出并实施了“本雅明计划”:他们借助于深圳大芬村从事复制艺术工作的画工之手,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德文版,以油画的方式机械而写实地复制出来,20幅戏仿书页的油画作品构成了此次展览特殊的视觉图像,以及具有在深圳地域给予呈现的现实文化针对性。
深圳大芬村以复制、销售中外名画而闻名于世,它的产生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方式的现象,可以说是“中国制造”、“山寨文化”的标准样本。虽然备受诟病,但其价值与意义已不能用简单的“仿造”来界定,而是由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与现实处境所导致的,也是由全球化进程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许还是深圳地域文化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廉价而有效的一种方式。所以,托马斯等艺术家将复制概念以复制为生的画工来“戏仿”复制理论文本的图像,构成了本雅明-艺术家-大芬村画工-美术馆为一体的关系链条,从而在图像上创作并呈现出“复制”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视觉样本,并凸显了复制概念在深圳大芬村的变异现实。
因此,之所以邀请德国艺术家在我馆举办这一展览,正是因为它与深圳,乃至中国的当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这次展览,提示出德国艺术家针对这种文化现状的艺术视角的转化性处理,并提供一个话题,希望引起深圳的文化界和观众的审视、思考和讨论。
何香凝美术馆